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应该如何认定
温州瓯海律师事务所
2025-04-18
1.犯罪预备,指为犯罪做准备,像准备工具、创造条件。认定需主观有犯罪故意,客观实施预备行为但未着手犯罪,比如准备凶器、跟踪目标。
2.犯罪中止,是在犯罪中主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结果发生。要发生在犯罪全程,主观主动放弃,实行终了需有效防止结果,如投毒后救人。
3.二者区分关键看停止原因,预备是因外界因素,中止是主动放弃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结论:
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有明显区别,关键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预备是因意志以外因素,中止是主动放弃。
法律解析:
从法律规定来看,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,主观有犯罪故意,但因意志以外因素尚未着手实行犯罪,像为杀人准备刀具等。而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涵盖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犯罪行为已实行终了还需有效防止结果发生,比如投毒后主动送医解毒。例如,甲准备了凶器打算伤人,却因被家人发现制止而未能实施,这属于犯罪预备;若甲在去伤人途中自己打消了念头,这就是犯罪中止。若您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犯罪情形的界定问题,难以判断究竟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中止,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包括我进行咨询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在刑法中是不同概念。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但未着手实行,是因意志外因素停止;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。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一个是被动,一个是主动。
2.对于司法实践而言,准确区分二者很重要。在定罪量刑时,犯罪预备的处罚相对犯罪中止更重。若误将犯罪中止认定为犯罪预备,可能导致量刑过重,损害当事人权益;反之,可能使犯罪分子未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3.为准确区分,司法人员要全面调查犯罪行为全过程,收集行为人的主观意图、客观行为及停止犯罪原因等证据。同时,应加强业务培训,提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,确保司法公平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犯罪预备强调主观有犯罪故意,客观实施预备行为但未着手犯罪,像是准备犯罪工具、制造犯罪条件等,不过最终停止是由于意志以外因素,如被他人发现、出现意外状况等导致无法继续着手实行犯罪。
(2)犯罪中止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,涵盖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行为已实行终了则要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出现。比如主动放弃犯罪计划,或者在实施危害行为后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结果产生。
(3)区分二者的核心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这决定了行为是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中止。
提醒:在司法实践中,准确判断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存在一定难度,不同案情有不同判定标准,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(一)对于准确判断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,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若要认定犯罪预备,先看主观是否有犯罪故意,再查看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预备行为但未着手犯罪,若停止犯罪是因外部不可控因素,如被他人发现制止等,就是犯罪预备。
(二)认定犯罪中止,需确定行为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包括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是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犯罪已实行终了,要查看是否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,如积极采取措施挽救等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四条规定,在犯罪过程中,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,是犯罪中止。对于中止犯,没有造成损害的,应当免除处罚;造成损害的,应当减轻处罚。
2.犯罪中止,是在犯罪中主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结果发生。要发生在犯罪全程,主观主动放弃,实行终了需有效防止结果,如投毒后救人。
3.二者区分关键看停止原因,预备是因外界因素,中止是主动放弃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结论:
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有明显区别,关键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预备是因意志以外因素,中止是主动放弃。
法律解析:
从法律规定来看,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,主观有犯罪故意,但因意志以外因素尚未着手实行犯罪,像为杀人准备刀具等。而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涵盖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犯罪行为已实行终了还需有效防止结果发生,比如投毒后主动送医解毒。例如,甲准备了凶器打算伤人,却因被家人发现制止而未能实施,这属于犯罪预备;若甲在去伤人途中自己打消了念头,这就是犯罪中止。若您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犯罪情形的界定问题,难以判断究竟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中止,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包括我进行咨询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在刑法中是不同概念。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但未着手实行,是因意志外因素停止;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。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一个是被动,一个是主动。
2.对于司法实践而言,准确区分二者很重要。在定罪量刑时,犯罪预备的处罚相对犯罪中止更重。若误将犯罪中止认定为犯罪预备,可能导致量刑过重,损害当事人权益;反之,可能使犯罪分子未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3.为准确区分,司法人员要全面调查犯罪行为全过程,收集行为人的主观意图、客观行为及停止犯罪原因等证据。同时,应加强业务培训,提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,确保司法公平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犯罪预备强调主观有犯罪故意,客观实施预备行为但未着手犯罪,像是准备犯罪工具、制造犯罪条件等,不过最终停止是由于意志以外因素,如被他人发现、出现意外状况等导致无法继续着手实行犯罪。
(2)犯罪中止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,涵盖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行为已实行终了则要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出现。比如主动放弃犯罪计划,或者在实施危害行为后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结果产生。
(3)区分二者的核心在于停止犯罪的原因,这决定了行为是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中止。
提醒:在司法实践中,准确判断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存在一定难度,不同案情有不同判定标准,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(一)对于准确判断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,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若要认定犯罪预备,先看主观是否有犯罪故意,再查看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预备行为但未着手犯罪,若停止犯罪是因外部不可控因素,如被他人发现制止等,就是犯罪预备。
(二)认定犯罪中止,需确定行为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包括预备和实行阶段,行为人主观是主动放弃犯罪意图,若犯罪已实行终了,要查看是否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,如积极采取措施挽救等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四条规定,在犯罪过程中,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,是犯罪中止。对于中止犯,没有造成损害的,应当免除处罚;造成损害的,应当减轻处罚。
上一篇:取保候审金迟迟没退回来
下一篇:暂无 了